为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贡献力量
——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观点选登
来源: 西藏日报 作者: 李小宁 普布格桑 闫本亚 时间: 2023-02-02
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在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召开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为主题的第八届学术年会上,来自四川大学、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大办公厅、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自治区党委党校、自治区社科院、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和市县党委党校、中小学校等单位15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西藏着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努力做到民族团结进步走在全国前列贡献智慧和力量进行交流发言。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全区上下要主动担当作为,依法履行职责,切实把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着力推动我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把我区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自治区社科院党组书记孙向军认为,这次学术年会体现了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四件大事”“四个确保”,聚力“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开展学术研究的强烈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进行研讨交流,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提供学术和智力支撑,通过此次学术交流,深入探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从而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实践行稳致远,越走越好。
自治区社科联主席李小宁认为,全区哲学社会科学界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全面理解“四个关系”、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理念、坚定“五个认同”,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是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巩固边疆、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重要指示的学习研究阐释,加强对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的研究阐释,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确立重大研究选题,形成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作出哲学社会科学界应有的贡献。
自治区人大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多吉次仁认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谋划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党的民族工作事关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不断排除可能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隐患,团结凝聚各族人民,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加强民族工作,实现我区高质量发展和长治久安。
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金辉、助教李险峰认为,回顾百年党史,感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里程碑意义,立足“两个大局”,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战略意义,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础。聚焦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指导意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
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党委政研室主任许珠武认为,可以从文化认同意识、政治认同意识、价值认同意识、目标认同意识等四个维度把握。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内涵。政治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有属性。价值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凝聚壮大的精神力量。目标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方向。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价值认同、目标认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内涵。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意识,大力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意识,坚定不移坚持和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认同意识,加快构建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目标认同意识,引领西藏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
拉萨市委党校讲师刘秋朵认为,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起点,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话语体系构建上,要坚持与时俱进,加快构建民族工作话语体系;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观上,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群众路线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荟芹分析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好国家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实践路径,认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国家意识宣传教育,就要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宣传教育合力,科学设置宣传教育内容,采取丰富多样的宣传教育方式,确保国家意识宣传教育齐抓共管、内容详实、方式灵活,不仅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还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西藏大学s365app下载_直播365足球_365足球体育app下载学院副教授谢伟民分析了川藏铁路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政治层面,川藏铁路涉及的技术复杂性及其大型技术系统,使川藏铁路修建本身成为展现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方式;经济层面,沿线群众参与川藏铁路工程建设,直接增加经济收入,提升幸福指数;文化层面,带动城市建设,开阔沿线群众眼界,为走入更大的文化圈提供条件,有利于各民族在文化上的直接往来;在生态层面,铁路修建过程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藏高原生态的保护,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生态环境保护。
自治区党委党校区情研究中心副编审罗勇、自治区旅游发展厅二级主任科员卢杰认为,中华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国内旅游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讲好西藏与其他省市同根同源故事,讲好政治共同体故事,讲好经济共同体故事,讲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西藏繁荣发展故事。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游客感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氛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革命文化红色基因传下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开来。
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曲姿璇分析了红色文化资源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经验启迪,认为西藏和其他涉藏州县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践行理想信念、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改善民生福祉等价值追求,是伟大建党精神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真实写照,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
弘扬老西藏精神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老西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藏在革命、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孕育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西藏各族人民共同享有的精神家园。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自治区党委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孔川认为,老西藏精神的孕育形成始终围绕加强民族团结、化解民族隔阂、消除民族歧视、助力民族发展、推动民族进步。老西藏精神的核心要义蕴涵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精神实质反映了民族团结互助的平等关系,其精神价值阐明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显着特征。老西藏精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精神支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老西藏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老西藏精神在根本立场、价值导向、实践路径上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日喀则市委党校高级讲师黄昭委、山南市委党校讲师辛红丽认为,老西藏精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实践转化,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政治本领,涵养政治生态,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主心骨;注重老西藏精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转化活力;挖掘老西藏精神中的文化符号标识,挖掘整理体现老西藏精神的红色资源,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将老西藏精神融入日常,融入“四件大事”“四个创建”中,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
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工程,同时,也是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自治区党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王耀强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分析了西藏农牧区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政治方面,有助于强化政治认同,坚持党的领导,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经济方面,有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文化方面,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社会方面,有助于加强社会联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昌都市委党校讲师杨彦辉提出了民族地区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实践路径,要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共同发展;要重视教材体系与师资队伍建设,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供保障;要发展学前教育,打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要不断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法治化水平。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新形势下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实践路径。
自治区党委统战部民族工作处处长石岩分析认为,交往是实现民族交流交融的基础途径和前提条件,交流是民族交往的深化拓展,交融是民族交往交流的本质要求和理想要旨。三者之间彼此依存、相互作用、依次递进,是不断上升发展的关系,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整体。近年来,西藏民族结构进一步优化,互嵌式社会结构进一步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广泛普及,族际通婚数量不断增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铸牢,形成了各民族“相亲相爱,犹如茶和盐巴”的生动局面。
自治区党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黄慧调研发现,拉萨市相互嵌入式社区呈现出空间互嵌、生计互嵌、交往互嵌、心理互嵌、文化互嵌等多层次立体融合,以空间互嵌为基础、生计互嵌为核心、交往互嵌为重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为不可逆转的总态势和主基调。构建互嵌式社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将民族互嵌理念融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之中,从空间上消除社会结构分隔,从生计上消除社会资源排斥,从文化上消除社会心理疏离,真正实现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李红琴分析了藏民族传统体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认为在政治功能方面,大力发展藏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在经济功能方面,扶持藏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提供民族经济稳定增长的物质条件。在文化功能方面,有利于推动藏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体系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功能方面,民族传统体育社会功能中的整合、交流、导向、传承与发展功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加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加强对中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培养,让广大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的重要意义,提升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促进对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的认识了解,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意识。
昌都市江达县中学二级教师张苗认为,学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学校各项教育过程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各项教育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育教学中心环节作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四史”教育结合,与道德、法治课程相结合,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各学科课程体系,认真组织教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精品课、示范课。通过主题班会、国旗下的讲话、课外文化课程、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不断丰富德育内容,增强德育效果,引导教育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日喀则市南木林县甲措乡中心小学教师李延杰分析了在西藏基础教育阶段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西藏基础教育阶段民族团结教育的优势及现状,认为要坚持党建引领校园民族团结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把民族团结教育带进课堂和校园日常活动中;利用红色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民族团结相关活动,培养学生民族团结意识;通过校间交流学习,加强和完善民族团结教育措施与制度。
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在民族工作领域,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齐国胜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法治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贯穿于立法工作中,是夯实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法治根基。在国家立法层面,通过立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固化在法律文本中,将法律规范中涉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具体化。在地方立法层面,通过地方立法促进民族事务处理法治化,在立法目的、具体操作上要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地方立法体系。
自治区党委党校教授李雪峰认为,做好安全应急工作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能够助力安全应急能力建设。要统筹推进提升基层安全应急能力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管理服务保障工作,加强党对民族工作和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民族工作与安全应急工作相结合,加强民族工作监督检查与安全应急工作监督检查相结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