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雪域高原:格桑花开幸福来 来自西藏公安机关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一线的报道

        发布时间:2020-12-13  来源:   

          今年5月初,西藏自治区那曲市比如县布龙村的饭店、超市、农产品专卖店营业后,村民次旺每天忙着记账、盘点存货、进货、维修保养设备,成了大忙人。“如今,我的电工证、上学学的知识都用上了。”次旺说,他今年30岁,曾因家庭负担重成为贫困户,脱贫后一度缺乏稳定收入,是驻村工作队让他在家门口有了舒心的工作。人民公安报、中国警察网融媒体报道组记者日前采访西藏公安机关扶贫工作时了解到,近年来,西藏公安机关数万名民警扎根贫困村,仅自治区公安厅就累计派出九批驻村工作队608名厅机关民警分批次进驻34个贫困村,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显着成效。 “西藏公安机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和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广大驻村扶贫民警克服种种困难、锐意拼搏进取,帮助农牧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使扶贫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为西藏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贡献了公安力量和公安智慧。”西藏自治区副主席、公安厅厅长张洪波说。

        巩固发展根基

        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9月20日,林芝市公安局驻背崩乡工作队总领队李云友在墨脱县背崩村茶山与村民交流。

          9月24日,布龙村周边的山上开始下雪。从这个海拔4530米的村子放眼望去,茫茫雪原上,见不到一棵树,只有成群的牦牛悠闲地啃食着已经泛黄的牧草。布龙村党支部书记苏杰50多岁,沾着羊毛的衣服上,左胸口处的党徽格外显眼。苏杰拉着民警刘巍峰给他当翻译,告诉记者:“村民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大家可信任我们了,好几名村民都提出要入党。” 刘巍峰是西藏自治区公安厅交管局副局长、公安厅第九批驻布龙村工作队队长,个头不高,嘴唇深紫,肤色黝黑。他告诉记者,近3年来,驻村工作队把工作重心锚定党建工作,已经帮助培养8名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党员6名;从党员中培养出12名致富能手,从党员致富能手中培养出5名村组干部。与布龙村相比,林芝市墨脱县背崩乡格林村的条件还要差一些。“我们村党支部曾被县委确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林芝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民警、格林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黄家斌介绍了他们是如何帮助格林村党支部建设成为县委评定的优秀基层党组织的,“我们通过军警民共建、健全‘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办‘红色夜校’等措施建强堡垒,并将致富带头人、退役士兵培养成党员,将党员培养成了致富带头人”。“这两年,村里的工作越干越顺,和以前有了天壤之别。”格林村党支部书记登巴扎巴说。据介绍,西藏自治区公安厅驻村工作队共帮助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5个,发展党员215名。“‘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是自治区公安厅对驻村工作队的要求。”西藏自治区公安厅警务综合行动总队负责人表示,“巩固和发展村‘两委’班子成员100%是党员的成果,建强村级‘主心骨’,帮助基层党组织树立威信,驻村工作队一直在努力。”

          打造发展引擎

        做好产业扶贫,巩固脱贫成果

          2020年起,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从集中攻坚阶段全面转入巩固提升阶段。西藏公安机关扶贫工作也做起了“培育一批长期起支撑作用的特色优势产业”的大文章。 “暖心饭店、超市和土特产店都属于我们村合作社,今年5月3日正式开始营业。”刘巍峰介绍,合作社是第八批驻布龙村工作队申报争取的项目,因为布龙村紧靠国道317线,且距离比如县城有四五个小时车程,合作社可以满足餐饮、购物的市场需求,“如今,合作社一个月能有一两万元的纯利润”。记者了解到,在西藏,像布龙村合作社这样由驻村民警推动成立的产业扶贫项目,还有劳务输出合作社、茶叶基地、鱼塘、牲畜养殖等项目。仅西藏自治区公安厅在34个驻点村就投入扶贫资金3800余万元,创收9000余万元,协调落实扶贫项目47个,累计培养“致富带头人”68人,培训农牧民驾驶员240人,解决了1200余人的就业,为驻点村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日喀则市南木林县娘木村,西藏自治区公安厅驻村工作队一方面配合做好该村19户103名村民的易地搬迁工作,另一方面帮助村集体成立劳务输出合作社,组织村民参与易地搬迁安置点的新开垦土地工作,2019年共创收13万元。山南市公安局驻村工作队针对贡嘎县克西村无集体经济的实际,推动成立了村集体产业项目——白玛嘉日家具厂,建设了扶贫综合用房,并将其中6间出租,每年收取房租4万元,年底给村民分红。今年,该项目二期工程开建,可以提供6个就业岗位。 “近3年来,林芝市公安局驻村工作队重点落实好茶叶种植项目,全力服务脱贫村2000多亩茶叶的种植、采收工作,还申请180万余元资金建设了多处鱼塘、申请220万余元建设了蔬菜大棚,让村民不离乡不离土就能融入产业发展。”林芝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任卫东告诉记者。

        培养发展土壤

        激发村民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

          “公安厅各驻村工作队始终把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作为扶贫的重要途径之一。”西藏自治区公安厅警务综合行动总队负责人介绍,驻村民警结合驻点村产业发展规划,坚持志智双扶,协调举办了驾驶、厨师、电工等各种技能培训班,进一步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在比如县达勒村,西藏自治区公安厅办公室副主任、公安厅驻达勒村工作队队长海哲说:“村民群众主要靠采挖虫草增加收入,但这种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驻村工作队通过与村民谈心,让村民知道虫草收入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越挖越多,让村民有了一种危机感。 “和村民聊天时,我们得知十几名年轻人想学厨艺,就想方设法牵线西藏现代服务业技工学校。”海哲介绍,驻村工作队到学校考察后,学校表示农牧民可以免费培训,但向村民报喜时,村民却不愿学了。原来,他们需要照顾老人、小孩和牲畜,很难到拉萨学习。海哲又和学校联系,学校表示人数达到30人以上且提供场地的话,可以到村里办班。因为达勒村既无办班场地,人数也达不到要求,驻村工作队向乡党委书记汇报,得到了大力支持,最后协商确定今年免费在茶曲乡开办五类共173人的职业技能培训班。目前,茶曲乡第一期电工技能培训班已经开课,32名村民在家门口接受了为期60天的技能培训。针对部分脱贫村民安于现状、“等靠要”落后思想严重的情况,驻墨脱县格林村工作队要求,建档立卡户必须参加他们从中铁十四局等施工单位争取来的务工项目,凭劳动增加收入,仅这一项就为全村增收100万余元。黄家斌介绍,为了把4万余元的扶贫物资利用好,他们创建了爱心超市,规定村民可以通过参与村集体组织的活动、上“红色夜校”等方式增加积分,用积分换取物品。另外,黄家斌现在已经联系到120个长期助学名额,总费用达700余万元,结对帮扶了本村、本乡、周边乡镇的102名学生。走在格林村的村道上,头顶蓝天白云,周围群山环绕,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个小院子,兰花、格桑花、菊花,黄瓜、辣椒、扁豆,随处可见,水泥村道上干干净净,很难相信这曾经是一个脏乱差的贫困村。近3年来,在驻村工作队推动下,格林村变美了,村民收入增加了,思想进步了。由于偏僻,以前村民大都靠农业种植、各种补贴生活,像圈养牛羊、精细化管理茶园、鱼塘养鱼、种植蘑菇、务工挣钱等致富增收方式从来没有干过,如今在驻村工作队推动下,他们从怀疑、犹豫,到认可并主动去干,走上了勤劳致富的新路子。格桑花,在雪域高原顽强生长、美丽绽放,是“美好时光”“幸福”的象征,寄托着藏族人民期盼幸福吉祥的美好情感。如今,这些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公安民警,在农牧民心里,就像格桑花一样,给他们带来了希望、幸福。

        有一种钦佩在心中涌动

          记者手记

          10天时间,本报融媒体报道组从西藏的“江南秘境”墨脱,转战至藏北高原腹地那曲;从潮湿炎热、海拔900米的亚热带原始森林,奔袭至寒冷干燥、海拔4500米的亚寒带无人荒漠;时而阳光普照,时而暴雨倾盆,彩虹在不经意间的山间刚出现,转过弯又来到了冰天雪地……

          报道组穿着短袖进藏,沿途一件件添加毛衣、外套、羽绒服,在快节奏的采访行程中,嘴唇越来越干,呼吸逐渐困难,高原反应渐渐明显起来。行进在世界屋脊,报道组不仅接受着身体的考验,也经历着心灵的洗礼。

          在墨脱的背崩村,报道组随着第一书记龙桑次仁行走在村中,看到偏远的山村里家家户户建起了新房,房前的道路上正准备铺设一条条崭新的排水管道,街头巷尾的孩子们欢呼雀跃地招着手大声喊着:“龙书记好!”

          报道组转战到藏北比如县达勒村,看到工作队队长海哲大姐正在这里照顾留守的老人。达勒村不大,总共就百十来户人家,村里脱贫得早,距离县城不远,村民纷纷去县城买房子,村中留守的老人较多。采挖虫草的季节一过,在农闲的时候,海哲同村干部一起带着大家学汉语,了解惠农新政策,让人们有机会接触更多致富的途径。难怪村里的老人、小孩一提起海哲,都会竖起大拇指叫好。

          在海拔4100米的达勒村,报道组和海哲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视频直播。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前后几个小时,报道组经历了大雨封山、网络中断以及高原反应带来的种种挑战。为了传播效果更好,摄影师全程憋着气稳定住机器,最后嘴唇发紫脸色发青,主播也是吸着氧气才完成了直播。直播结束后,报道组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驻村民警的艰辛。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就连传闻中全国唯一一个没有树的城市那曲市,高原民警硬是生生在冻土地上种活了松树。此行的尾声,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到有一种钦佩在心中涌动:在最偏远艰苦的地方,永远都有人民警察的身影。缺氧不缺精神,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坚守高原、守护人民最直接的体现。

          (文/图:本报融媒体报道组记者邵清滢、孙贵田、刘建伟、李昌林、张铮、姚鹏)

        责任编辑:贺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