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西藏林芝市公安局驻墨脱县背崩乡扶贫工作队
走近西藏林芝市公安局驻墨脱县背崩乡扶贫工作队越过贫困大山 “雪域孤岛”不孤单
9月19日,本报融媒体报道组记者一行赶赴“雪域孤岛”——西藏墨脱。汽车小心翼翼地在山间盘旋,靠山一边是陡峭的岩壁和不断出现的塌方飞石等险情,另一边是万丈深渊和奔腾咆哮的雅鲁藏布江。 “进出墨脱,就像打仗。进来难,出去更难。”林芝市公安局驻墨脱县背崩乡工作队民警、背崩村第一书记龙桑次仁想起一件事就心痛:去年冬天,他的一位亲人去世,因雪崩阻路,直到49天后他才抹泪上坟祭奠。这就是在墨脱扶贫的现实写照。背崩乡是门巴族人聚居的边境乡,西藏解放前这里还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贫困程度较深。近年来,林芝市公安局相继派出49名民警驻村扶贫,克服重重困难带领背崩乡5个村翻越了贫困的大山。 “做梦都没想到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谈起如今的幸福生活,当地老百姓纷纷竖起大拇指,给驻村工作队点赞。
01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9月20日,林芝市公安局驻墨脱县背崩乡工作队民警、背崩村第一书记龙桑次仁在查看村里新修的水管。
雨林葳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深处云雾缭绕,门巴族村落散落其中。村庄周边芭蕉摇曳,清渠潺潺、农田片片,好似一幅绝美的田园画卷。望着眼前的美景,背崩乡背崩村村委会主任次仁旺扎对记者说:“要不是工作队来了,哪有现在的好日子?!” 38岁的次仁旺扎清晰地记得,驻村第一书记龙桑次仁走马上任的“第一把火”,是从“三会一课”开始着手抓好党建。 “刚驻村时,我就遇到了一件头疼事:村支书去了哪儿,村主任竟然不知道。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当时党支部的凝聚力还不够强。”龙桑次仁告诉记者,“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扶贫工作,得先从党建抓起。” 落实党员干部量化考核标准、确定“党员干部学习日”、组建党小组长微信群、细化党员扶贫职责……创新举措激活党建“一池春水”,背崩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 “人心齐,泰山移。这两年,党支部带领群众干了几件大事。”龙桑次仁边走边说,沿着村道钻进了村后山林。 “这条水渠就是党支部带领群众重新整修的。”指着山林里的水渠,龙桑次仁告诉记者,“前些年,渠道开裂,溪水全漏了,全村600亩农田的灌溉成了问题。现在,这都不是事了。” 在丛林中站一会儿,记者就被蚊虫叮了一个个大红包。龙桑次仁皱了皱眉头说:“这里是原始森林,被蚊虫、蚂蟥袭击很正常。我们修渠时,经常被叮咬。” 从背崩村后山望去,清澈的溪水顺着水渠,哗啦啦地向村庄奔去,孩子们在水边嬉戏,大人在水磨房碾米…… 探访背崩村,记者惊奇地发现,村里还码了一大堆沙袋。“这是我们用来抗洪的。前不久,村里突发泥石流,党员们个个冲锋在前,疏散群众、堵击泥石,全村无一人伤亡、无一户财产受损。”龙桑次仁激动地说。 “强了主心骨,小康才有谱。”在背崩村党支部的有力带领下,村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建起蔬菜大棚,吃上了新鲜蔬菜;接通自来水,告别了喝屋檐水的时代;建成了茶叶基地,开起了农家乐……如今,“厕所革命”也将在年底前完成。“到时候,都赶上城里人的生活了。”当地老百姓说。今年,背崩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县“优秀基层党支部”和全乡“优秀党支部”。 “以党建引领脱贫,我们帮扶的其他4个村党支部,今年也被评为全县‘优秀基层党支部’。”林芝市公安局驻背崩乡工作队总领队李云友告诉记者。
02 从孵出小鸡到孵出“金点子”
格林村,位于雅鲁藏布江南岸高山上,也是林芝市公安局帮扶的5个重点村之一。从背崩村出发,汽车盘山而上,到达半山腰时,被巨石挡住了路。 “连日降雨,引发山体垮塌。清除这些巨石,可能要好几天时间。车是过不去了,人勉强还能爬过去。”林芝市公安局民警、格林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黄家斌对记者说,“这样的情况,我们经常遇到。” 这是惊心动魄的一刻:一块小石子滚落,瞬间就跌下悬崖。记者一行相互搀扶着爬过了巨石,眼睛都不敢往下瞧。一路弯弯绕绕,终于到达了格林村。在村委会院子里,刚刚孵化出来的几只小鸡,正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传递着破壳而出的新生力量。指着孵化器,黄家斌开心地告诉记者:“多亏了这些宝贝疙瘩。为了带动村民致富,我花了3000元在网上订购孵化器。由于路途遥远,与商家协商了很久,最终又花了3000元运费,才把这事办成。” “这个铁疙瘩能行吗?”“我就不信比我家的老母鸡管用……”村民们纷纷议论。为了解开村民的疑惑,黄家斌又买回鸡蛋,上网学习孵化技术。没想到,第一次就孵化出10多只小鸡。 “目前,我把孵出的1000多只小鸡,全部送给了村民。”黄家斌兴奋地说,“现在,全村已有好几家自己买来孵化器,开始孵小鸡搞养殖了。” “工作队发动我们搞庭院经济时,起初大家觉得不靠谱,认为一个小院落能管什么用。”格林村村民文果告诉记者,“我就想试试看,在空地上圈两个小院,搞起了养殖。” “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没想到今年第一批鸡出栏,就卖了5000块钱。”文果打开养殖小院的门,看着一群群来回穿梭的鸡鸭鹅,心里乐开了花。走在村道上,记者看到,格林村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小楼,庭院内都种上了蔬菜瓜果。 “你尝尝这个黄瓜,甜着呢!”在自家庭院,文果摘下一根黄瓜对记者说。绿油油的一片地里,长满了辣椒、豆角等蔬菜。“自己家都吃不完,还卖到附近工地,这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啊!”文果十分兴奋。 “扶贫还要扶志扶智,关键要激发致富热情。”在格林村委会“爱心超市”里,记者看到,货架上摆满了电饭锅、脸盆、洗发水等物品。“哪家在脱贫致富中表现突出,就能在这里挑选物品。”格林村党支部书记登巴扎巴告诉记者,“在工作队的带领下,村民致富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了,‘金点子’也越来越多。” 种果树、挖鱼塘、建茶叶基地、在大棚里试种猴头菇……格林村焕然一新。如今,这些孵出来的“金点子”,在背崩乡山间峡谷传递。一片片茶叶变成了“金叶子”,一个个院落成为了“聚宝盆”,一片片果林成为了“摇钱树”……撑起了农民增收、农村富裕、巩固脱贫成果的新天地。
03 帮助贫困学生,开办“红色夜校”
9月20日,记者见到18岁的尼玛时,他正在背崩村的工地上干活。拍拍身上的灰尘,他高兴地说:“多亏了工作队帮忙,过几天我就去上大学了。” 他的父亲干活时身受重伤,卧床不起。“顶梁柱”突然倒了,一家人的经济生活陷入了困境,远在内地西藏班上高一的尼玛一咬牙辍学回了家。 “工作队知道情况后,发动群众捐款,帮助我们家渡过了难关,我又重新回到了课堂。”尼玛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我顺利考上了大学。” “在工作队的引领下,我们这里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大转变。去年,全村有5个孩子考上大学、7名大学生毕业。”次仁旺扎兴奋地告诉记者。在背崩村委会,记者看到党员活动室还挂上了“红色夜校”的牌子,室内摆放了6排桌椅。次仁旺扎告诉记者:“我没上过学,村委会6名委员中只有一个上过初中。以前,我们以为这一辈子只能看到马蹄印,很难走出大山了解外面的世界。没想到,工作队来了后,不但鼓励孩子上学,还发动大人上‘红色夜校’,识字的人越来越多了。” 在格林村,“红色夜校”也成立了两年。63岁的嘎迪措姆没有进过一天学堂门,却能在记者的采访本上工工整整地用汉字写下自己的名字。嘎迪措姆告诉记者:“上‘红色夜校’两年来,我学会了很多汉字。”怕记者不相信,她随手指着一条标语,大声念道:“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 傍晚时分,苍茫的青山在霞光依傍中渐渐朦胧起来,滚滚的雅鲁藏布江不舍昼夜地奔流不息。山上的格林村广场突然响起了音乐,门巴族群众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文/图:本报融媒体报道组记者邵清滢、孙贵田、刘建伟、李昌林、张铮、姚鹏)